全面小康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a)筹(chou)划黏(nian)尴尬
(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
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台阶》,《台阶》
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
复述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
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
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
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提示:
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
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
法形容。
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议一议。
思考题:
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
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
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
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合乎情理。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题,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拓展延伸
思考题:[幼儿教师教育网 M.yJS21.com]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
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
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
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业
写成“研讨与练习”
调查附近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
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全面小康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 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 。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愉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年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布置作业
1.《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2.在你的家庭中,谁付出的劳动最多而又使你感激?你体察到他(她)的想法和行动吗?请你以他(她)为写作对象,写一篇记叙文。注意:(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要恰当;(2)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某种精神、品质。
六、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解读焦点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三级台阶)老屋要强、老实厚道的农民
地位 尊重父亲:
(九级台阶)新屋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对父亲的形象加以分析,但对主旨理解得不够透切。
全面小康的教案 篇3
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共产党员作为先锋队要识时局,顺时势,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加快脱贫进程。
党员干部要争做脱贫路上的“带头羊”,要充分认识当前脱贫攻坚的任务,向脱贫攻坚路上的模范学习;要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脱贫攻坚工作抓好抓实,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出力出汗。
党员干部要把握“四个意识”,把脱贫攻坚当成最大的政治考验来抓。脱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政治任务、发展任务、民生任务,也是重大发展机遇。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用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站位。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作为一个标准、一个境界。始终把党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担责不误、临难不却、履险不惧、受屈不计,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彰显党性,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脱贫攻坚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一是完善村级基础设施。有句老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完善好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打造强有力的'村两委。脱贫的关键还是要靠本村稳定有力的班子,只有把“脑洞开、点子多、有原则、有责任、会致富”的党员群众纳入到两委班子,提升班子战斗力、影响力、号召力,才能为脱贫工作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乡镇干部必须要下乡驻村,不要走马观花看风景,要“沉下身子”实实在在的进村到户开展扶贫工作。不断加强对扶贫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一方面是要加强扶贫工作人员和村两委班子的扶贫业务培训,提升脱贫攻坚能力,研究讨论符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可行途径,努力帮助贫困户找对致富门路;另一方面要对贫困户的进行思想引导,集中学习和个别座谈结合宣传政策法规,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激发主观能动性,消除等靠思想,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发展。
我们广大工作人员要实实在在接地气,少喊口号,多办实事,才能塑造良好形象,才能取信于民,坚定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帮扶脱贫工作的助力。
全面小康的教案 篇4
我的家乡在铜山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城市,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驶来,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还记得我小时候,爸爸送我上学。步行的路人很多,骑自行车的路人也很多,但是现在呢?电动车。摩托车都是少又极少的,私家车已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
原来的羊肠小路变成了阳光大道,原来的红砖瓦房变成了高楼大厦。听爸爸妈妈说:以前的人们连饭都吃不饱,而现在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以前的家庭很少有家用电器的,可是现在的家用电器样样俱全,新世纪的产物——电脑,也成了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曾听过长辈说以前的许多孩子都没有办法上学,因为学费太贵了,而现在的孩子都可以上学,因为国家有了好的政策,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是啊,家乡变了,变得蒸蒸日上,而我有幸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为家乡贡献一份力吗?把家乡给予我们的,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来报答家乡。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家乡的一切继续在变化,她也将变得更美。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更美。铜山新区的明天也会更好!更美!
全面小康的教案 篇5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渴望稍微得到安康。这里的小康是指:“富有仍嫌不足,但温宝已有逾"的生活状况。
今年过年我回到了妈妈的故乡,一一安徽省六安市,经过八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来到了干汊河镇,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前年过年来时,镇上陆地全是水泥路,路上全是灰,空气中全是灰,一辆车开过路上的灰尘都漂起。再看看路边,一点绿植也没有。楼房稀稀疏疏,破破烂烂。而今年再来时,陆地已经全换成了柏油马路。道路宽敞,路边整整齐齐的香樟树如同“环境守护小卫士”一样,挺直了腰板整整整齐齐的排成了两排。原本破烂的小楼房都成了三层小洋楼,别提有多好看哩!
穿过小镇,走进小村,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大吃一惊,原本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已经成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两旁种植着梧桐树,绿油油的草地上有着成群的牛羊在吃鲜嫩的草,鸭子们也在那清澈见底的小溪中欢快的游泳。小村中,那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看来这小村的生活已经步步踏入小康了,这样幸福自在的生活,你喜欢吗?反正我很喜欢!
全面小康的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3、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了《背影》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顿中前行的父亲对儿女那深沉的爱。今天,我们再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父亲那深沉的精神世界。我相信今天的学习,你一些定会对自己的父亲又有新的认识。
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二)检查预习效果,感知人物形象。
本文属自读课文,相信预习后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我们就结合课文,体会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的。
1、“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
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
明确:为了表现父亲。所以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2、文中我家的台阶是什么样的呢?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三级青石板台阶 (板书)
认为台阶低。
3、台阶低,走起路来多方便啊,父亲为什么还要造高台阶呢?(试用原文回答)
明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4、这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台阶低,在村里没有什么?(地位)
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不受人尊重,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说台阶低了。他实际上是对什么的需要啊?
明确:尊严。(让学生体会一下父亲的精神世界,感受父亲形象。)
5、这表现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明确:自尊、有上进心、有志气、有理想。
板书:准备造高台阶
6、为什么父亲要造九级台阶,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明确: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这个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九级是最高级别。
7、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呢?用了多长时间呢?(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语句来完成问题)
明确:课文第10----11段
8、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从这点可以看出父亲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倔强、吃苦耐劳、节俭、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等。
9、准备是艰苦的,漫长的,新屋很快就建好了,台阶也筑成了,可是父亲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了呢?这体现出父亲什么样的品质呢?
板书:建好高台阶
明确:父亲觉得坐在高处和别人说话不自在,不习惯,很尴尬。
前文提到父亲低眉顺眼老实厚道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人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自卑心理长期存在,盖好新居,高台阶后,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太大,造成了父亲的尴尬,也就是中国传统农民身上所特有的一种特质,就是谦卑。
10、父亲拼命干了一辈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人老了,身体垮了。从文中父亲挑水闪了腰这一点看出来的。
11、归纳人物形象:你怎样评价文中的这位父亲形象?
父亲是一个_______的人。(板书)
师生共同完成。
(三)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1、从文章的谋篇布局来看,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明确:小说的题目为“台阶”,先在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的作用。
a、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形成前后的对比,突出父亲当年力气大,而后来却闪了腰。
b、写石板质地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的差。
c、 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了,“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时间的长,体现父亲的辛劳。
d、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明确: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文题是“台阶”,台阶即为中心,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而造台阶则要详写。
(四)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父亲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的有高台阶的新屋,抬高自己的地位,竟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去准备,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从人的需要的角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谈,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呼唤。)
课前我也布置了一项任务,回家观察和体会自己的父亲,现在你回想一下,你的父亲又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呢,他和文中的父亲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教师指名学生来谈谈。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父亲,从生活中去体会父亲的伟大之处,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真正的体会到父亲在家中的作用,从而尊重、孝敬自己的父亲。)
(五)学习感悟
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新认识和启发
总结:我们身处农村,身边的农民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还生活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们还在为生活而奔波。他们还是那样的淳朴厚道。同样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我们永远是农民的后代,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热爱他们,以他们为荣,将他们的伟大精神传承下去。
(六)作业布置
(出示课件)
1、回到家中,为父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写作练习: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
全面小康的教案 篇7
说到天府之国,你一定会想到成都,那里以生活安逸著称.其实,并不只有成都才这么美丽,无论是谁的家乡都可以变成天府之国.例如,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湖北,以前谁也没有注意过它.但是这些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姿金去做改观,使它成为了众人的焦点,而焦点中的精华还是家乡的路.
有句老话叫:“晴天一脸土,雨天一脚泥“.用这句话来形容家乡以前的路再合适不过了.听爸爸说,在他学开车的时候,宣恩是当时练车的难点.因为宣恩的路非常难走,不仅崎岖,而且还有许多沙石,要说路面有多宽,窄的只能一辆车通过.如果两辆车相象而来,就必须有一辆车停下来,向路旁边的荒地上“挪“,等另一辆车走了,再“挪“过来.才不会酿成大祸.如果天气好,去一躺宣恩要五个小时,如果遇到下雨天,就更别提了------自认倒霉呗!
以前的路泥泞不堪,现在的路却焕然一新.
那天家住宣恩的弟弟叫我去他家玩.一上路我才发现,这条路真美啊!路是水面铺的,坐在车里很舒服.以前在路的两边只有荒地,有些野狗还在上面拉屎拉尿,散发出一阵阵恶臭.现在路的'两边已种上了蔬菜和花,两面的高山上种上了树.净化了空气不说,还发出一阵阵香味,治疗晕车很有效哦!看到这里,你一定会问:这次去宣恩是不是又用了5个小时呢?哈哈,告诉你吧!只用了30分钟呢!
其实,家乡的变化还远远不只这些.比如,以前在家乡,夜晚只能用蜡烛,现在用电已经很方便了;以前买个东西要去几十里以外的市里,现在家门口的街上就能买到;以前家乡的孩子不能上学,现在到处都是朗朗书声;以前--------
家乡之所以变化这么大,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的家乡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变成天府之国.
猜你喜欢
更多- 神鸟续写的教案(热门十二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鸟的天堂》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神鸟续写的教案 篇1一、背景知识1.这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课文描述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 教案怎么写模板 12-31
- 大班ing的教案(集合7篇) 大班ing的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韵母an、ang,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个声调。2.能准确拼读anang的音节,体会前后鼻韵母发音的不同。3.在老师的帮助下试着自己拼读儿歌,体会拼读的.乐趣。二、教学重点前鼻韵母an和后鼻韵母ang的发音,声母和an,a... 妇女节教案大班社会 01-03
- 小学整数教案(热门十三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小学整数教案 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练习十... 小学教案汇编 01-02
- 物理选修教案(热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物理选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理教学总结 01-04
最新更新
更多-
全面小康的教案(热门7篇) 全面小康的教案 篇1教学目标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教学重点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预习: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kan...
- 跟岗顶岗实习总结(汇总13篇) 顶岗实习证明01-13
- 田野奇遇作文(汇编11篇) 写景作文01-13
- 元宵日记500字五年级(收藏六篇) 元宵日记五年级01-11
- 高年级五一劳动节黑板报内容 高年级五一劳动节黑板报内容01-11
- 五一劳动节家长意见反馈(热门5篇) 五一劳动节家长意见反馈01-11
- 猜灯谜题目及答案(集合八篇) 猜灯谜题目及答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