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书网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收集有关冬至的传说、民俗,通过收集材料,真正理解“冬至大如年”的含义。

2.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3.让学生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冬至的材料,传承节日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冬至有关的资料。

2.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 背诵《节气歌》

同学们,你们能背一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这样将课前准备的信息进行交流,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说说冬至。板书:冬至。

二、说冬至由来

简介冬至的由来、俗称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前是大雪 冬至后是小寒,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被称为“活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冬至”又称为“冬节”。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

三、说冬至传说、习俗

过渡:为什么古代的节日还能保留至今?让我们一起用传说和习俗来“说冬至”吧!

1.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

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见补充材料)

传说二:冬至吃狗肉。 (见补充材料)

传说三: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见补充材料)

传说四:冬至吃饺子(见补充材料)

2.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Wei508.com

(1)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见补充材料)

(2)习俗二: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农(见补充材料)

(3)习俗三: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见补充材料)

(4)习俗四: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见补充材料)

(5)习俗五:精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见补充材料)

3.各地冬至习俗有不同

(1)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2)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亦称“冬至丸”。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3)宁夏:冬至吃“头脑”,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四、庆冬至

1.交流:引领学生走进冬至节,齐过冬至节,交流自己的父辈和祖父辈是怎样过冬至的。

2.回忆:自己家里是怎样过冬至的。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等,将择优评奖。

五、畅冬至

1. 畅想:下一个冬至,你打算怎么过?

2. 结合时令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或描绘出你最向往过的冬至的情景。

六、作业

1. 体验:跟家长学会做馄饨或水饺,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

2. 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谈话回忆春节时候的情景,分享快乐。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所发生的快乐的事情。

3、能将自己快乐的`心情画出来。

活动准备:

春节时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再现

1、教师和幼儿互相问候春节好。

2、幼儿说一说春节都在哪里过?如何过节?

二、照片分享

1、幼儿结合春节的照片说一说节日里发生的快乐的事情。

2、和同伴分享照片,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

三、交流讨论

1、幼儿将过节时的快乐事情画出来。

2、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将照片和绘画作品粘贴在语言区,便于幼儿交流。

活动延伸:

教师可将自己在春节的时候发生的快乐的事情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3

活动设计

寒假将至,无意之中我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寒假到了,我们要过一个节日,小朋友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他们摇摇头。我告诉他们是春节,对于春节现在的孩子知道的越来越少了,我想通过这节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以及一些风俗习惯,增强孩子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加深对春节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认识新年、喜欢新年、盼望新年,发展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2、体会新年的气氛,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扮节日氛围。

3、知道新年是哪一天,了解新年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用完整话表述春节的故事。

2、制作礼物。

活动准备

1、有关新年的图片ppt。

2、橡皮泥、彩纸、剪刀、胶水若干。

3、以往过新年时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将幼儿慢慢带入活动室。

(活动室内的窗户上贴满窗花,棚顶上挂满彩条,门上贴上春联、福字、活动是前方挂几挂鞭炮,放《过新年》的音乐)

1、你看到了什么,跟我们平时的活动室有什么不一样?

2、想想这些东西在什么时候会看得到?

3、看到这种场景,听到这个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二、基本部分。

1、讨论过年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小朋友每年都是怎样过春节的?

2、出示ppt课件,帮助幼儿加深一步理解春节。

(1)春节的.由来,知道我国人民善良与纯朴。

(2)春节的习俗,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及文化传统。

3、音乐游戏,放鞭炮。

(1)播放《恭喜发财》的音乐,教师将身体蜷缩并发出爆炸声展开。

(2)指导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

4、春节趣事。

(1)教师出示自己过年时的一张照片向幼儿讲述自己过年时的趣事。

(2)指导幼儿说己照片中的内容及趣事

(3)引导幼儿用完整话叙述春节为什么会这么快乐(团圆)

5、迎新年、送礼物。

新年快到了,我们要给亲朋好友送去祝福,小朋友可以动手做一做。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工具盒,让小朋友们自己选择。

(2)幼儿可以用橡皮泥捏,也可用尖刀剪。

(3)提问:你想做一件什么样的礼物?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展评作品,幼儿将作品放置在展览区,指导幼儿欣赏,并大胆说己的看法。

三、结束部分。

1、谈话:春节快到了,那是我们就要放假了,老师也收不到你们的祝福了,那么今天小朋友就用一个动作祝福老师好吗?

2、教师播放《恭喜恭喜年》的音乐,幼儿逐个做动作或表情向老师祝福出活动室。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

教材分析

重点

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

难点

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

教具

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2、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3、齐读课题、释题

1、学生回答(喜欢)

2、(学生跟着书空)

3、齐读课题并说说什么叫传统节日?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默读课文,思考:

(1)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标出文中有几句话。

2、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

(3)指导识字:

翘舌音:传、舟、赏

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

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指导“乞巧”的.读法

3、课件出示我会认得生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然后标出文中有几句话?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字词,汇报。

3、学生开火车认读、齐读。打乱字词认读。

送生字进课文,感受课文。

小组探究

1、师范读课文。

2、熟读课文。

3、用横线画出文中共写了几个节日?

4、这些节日当中,你喜欢哪一个节日?说说喜欢的理由。

5、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学生听,注意字音。

2、学生跟老师对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分小组对读课文;男女生对读课文。

3、学生用横线画出文中写的节日。

(1)生回答,师板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你知道这些节日分别是什么时候?(生说师板书)

(3)出示练习题,我会连线。

元宵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

七月初七五月初五八月十五正月初一正月十五4月5日

4、选自己喜欢的节日说一说。

5、小组讨论在传统节日里,要注意哪些安全?如:春节不能随便放鞭炮,要有大人陪同才可以。

指导书写“贴,街”两个生字生字。

1、读第一、二句话。

2、小组合作:观察“贴、街”两个生字

3、重点指导:贴、街

4、学生书写生字,注意提醒写生写字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1、指名读指名读第一、二句话。

2、小组合作:观察生字,看看这两个生字在书写时存在问题,怎样才能把字写的美观、端正。

3、学生汇报:(1)街字是左中右结构,街:“行”字中音加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改为提。

(2)贴字的偏旁最后一笔是点。

4、学生认读生字词,学生书写生字。师巡视

课堂

小结

1、回顾文中写了几个传统节日?

2、你知道那些古诗是写传统节日的呢?

1、学生回答。

2、学生说一说,再背诵古诗。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4月5日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八月十五九月初九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们来认识、了解新年,知道新年的象征意义。

2、知道过了新年又长一岁了,自己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组织谈话、观看大人们的庆祝活动、学习歌曲和儿歌来了解认识元旦。

活动准备

新日历一份,以及大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迎接新年的CD片。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了解新年

(1)出示日历讨论:

一月一日是什么节日?有什么象征意义?

(2)观察碟片:大人们怎样迎接新年的到来?

(3)我又长大一岁了,应该自己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活动二:学习《新年好》歌曲

(1)看CD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新年的?新的一年你最想说什么?(锻炼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2)欣赏歌曲《新年好》。

(3)学唱歌曲。

(4)为歌曲配上动作,随音乐载歌载舞。

活动三:试一试

试着学习用英文唱《新年好》

教学反思

看着CD上热闹的'场面,孩子们兴趣很浓,感到非常新奇、有趣,歌曲学的也非常的快。对用英文唱《新年好》也很有激情。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6

【元宵节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民风民俗。

2、欣赏花灯,感受花灯的美。

3、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丰富元宵节的相关知识。

物质准备:

有关元宵节的由来及只要活动的课件,谜语若干。

环境准备:收集各种花灯,布置灯展。

【活动过程】

1、结合课件讲解元宵节的由来和只要活动。

2、引导幼儿参观灯展,说一说:最喜欢那盏花灯?为什么?花灯美在哪儿?

3、欣赏儿歌《做彩灯,闹元宵》

4、猜灯谜。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谜面贴在花灯上,教师读谜面,幼儿来猜。

【小结】

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不仅要欣赏花灯、猜灯谜,还要品一种美食-------元宵。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7

清明节的风俗很多,一般的人们会放风筝、插柳等,今天我们要讲解的是清明节荡秋千,荡秋千大家都知道吧?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学会荡秋千,并认识清明节荡秋千的意义,让清明节的意义更深入孩子的内心。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增进其身心健康;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2、让幼儿了解秋千的来历。

活动准备:在幼儿园内用木头、绳子、踏板架一牢固的秋千,“熊猫荡秋千”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熊猫荡秋千”的挂图,引出课题。教师边出示挂图边问:“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清明节)

“节日里,动物园里的小熊猫也玩起了有趣的游戏,它们在干什么?”(荡秋千)

2、介绍秋千的来历。

让幼儿知道秋千是我们的祖先借以攀树取食和避兽宿息的一种工具。后来演化为秋千活动。

3、介绍秋千的玩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荡秋千。

①两手握绳,坐或站在两绳之间的横板上。

②当站着荡时,两腿并拢,并屈膝前荡;坐着荡时可有人在后边将秋千上的人往前推。

③要求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站在一旁,每人荡2—3分钟,荡过的小朋友站至队尾。教师边指导边表扬表现勇 敢的小朋友,鼓励胆小的幼儿。

4、命题画:“小猴荡秋千”。

画出小猴荡秋千的各种姿态。

总结: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8

一、课文简析。

这首儿歌按照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人们的活动,充分展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敬重之情。

二、生字及笔画

(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

(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大街小巷:意思是城镇里的街道,形容都市里的各处地方。

先人:祖先(常指祖父辈以上的)。

祭扫:到墓前祭奠亡灵,并打扫坟墓。

乞巧: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称为"乞巧"。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民间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与牛郎结合后,不再给天帝织云锦,天帝用天河将他们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喜鹊在银河上给他们搭桥,称为鹊桥。现多比喻长期分居两地的夫妻。

重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登高:重阳节登山的习俗。

团圆:团圆指的是一家人全部在一起。

五、近义词。

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先人——祖先、团圆——团聚、转眼——瞬间。

六、反义词。

先人——后人、热闹——冷清、欢笑——痛哭、团圆——分离。

七、多音字。

重:

[ zhòng ]重要、体重。

[ chóng ]重复、重阳。

传:

[ chuán ]传统、传说。

[ zhuàn ]左传、自传。

八、练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2、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转眼、团圆、热闹。

3、课内阅读。(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春节到,人欢笑,

贴(),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过端午,赛(),

粽香艾()满堂飘。

七()七,来乞巧,

牛郎()会鹊桥,

过(),吃月饼,

十五圆月()。

1、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等方式来欢度中国年。

2、端午节人们()()(),传说为了()。

3、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4、选做: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1)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2)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节日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懂得用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2、通过活动,对清明节有印象。

二、活动准备

扫墓图片(献花、植树、送食)、清明节的课件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小朋友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吗?(桃花开了,小草发芽了,小动物也出来晒太阳了,还有轻轻的风)

师: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介绍清明节

师:清明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呢?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那你爷爷的爷爷你们

见过吗,他们都去哪里了?(去世了)。他们去世以后,人们非常想念他们,就在每年的清明节去墓地看他们,所以呀,清

明节就是去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3、清明节扫墓

到了清明节呀,人们就要去拜祭死去的亲人,你们知道怎样拜祭吗?(引导幼儿说出一些拜祭的方式,如,送花)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的。

(1)播放图片

(2)幼儿讲述

(3)教师小结(人们把最美的花献给亲人,有的给他们敬酒,还有的通过植树,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你很想念他们)

4、清明节的习俗

通过播放课件,了解一些清明节的习俗。

5、小结,结束

清明节的习俗可真多,有献花、送食、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那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呀,你们可以让你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扫墓、踏青、春游,并拍下一些照片来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好不好?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0

一、班会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三、班会过程:

主持人上场

男1、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

女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男1、五年五班“了解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合)现在开始!

女1、请班长宣布班会目的:

男1:同学们,看完刚才的舞蹈,是不是觉得特别喜庆吉祥?过年的感觉扑面而来。

女:对,寒假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春节)

男1: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男1:请第一小组来介绍春节的习俗。(每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

①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民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叫作“年”。它住在海底,每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怎么才能让它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②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③⑤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饺和“交”谐音,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③⑤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饺和“交”谐音,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④⑥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你们会拜年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一起来做手势,口中说祝福的话)

男1女1:

今年是猴年,机灵聪明的猴是智慧的化身,并且猴与诸侯的候同音,也代表着生于猴年的人当大官成侯爷的美好愿望,所以这个生肖特别被人喜欢。下面请欣赏同学带来的相声《猴年说猴》

相声:猴年说猴。

⑧春节的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祭灶、祭祖、给压岁钱、拜年一个也不少;

过半个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的一首词中就描写了元宵节的盛况。 男1、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农历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就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2: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清明节是人们为已逝亲友扫墓的日子,表示对逝者的怀念直至今日,展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视频:黄帝陵祭祖

女:我问问你,这个是什么东西?男:艾草

女:再问问你:白蛇传里,白娘子喝了什么酒现了原形?

男:雄黄酒

女:这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风俗,这个节日和一位爱国忠臣有关。

下面请同学给我们讲讲屈原的故事。(自选一项)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在我们家乡还有佩香囊、系五彩线、挂彩葫芦等习俗,以祝愿亲人朋友身体健康。

技能训练《包粽子》

男1:传统节日还和一些民间传说有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许多人就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观看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人们一边纳凉一边讲着古老而神奇的爱情故事。习习的晚风带走了白天的炽热,神奇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男1: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最为有名,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古老的乞巧节如今已与时尚接轨,演变成了浪漫的七夕情人节。

男1:嫦娥奔月的故事也让天上一轮明月衍生出思乡团圆的节日。

女1:那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男:这个节日要赏月、吃月饼、一家人一起团圆。

可是,这家在中秋节这天起了点风波。

请欣赏小品《团圆不团圆》

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1)唐代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苏轼《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6)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7)《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9)《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男: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它源于古老的《易经》,在中国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开始过这个节日。

我来考考大家,对重阳节有多少了解呢?

生1、早在春秋战国时《楚词》中已提到了九九重阳。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里写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由此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重阳。

生2、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这首诗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这首诗里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那天就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生4、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连皇帝也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啊!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5、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希望同学们在重阳节给自己的长辈送去祝福,陪伴他们,做个孝心的好孩子。

今天就有同学把自己的孝心带来了,有请祖孙隔代人上台。

祖孙送祝福

女:俗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传统节日“腊八节”。在汉代,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要喝腊八粥,用红小豆、松子、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枣泥等和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熬出来稠稠糯糯香又甜。

男1:传统节日中的除夕,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就是大年三十儿。这一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一起听新年钟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新年钟声响过,迎来的就是第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女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年来,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田。

男1:了解了传统节日,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渊源流长、丰富多彩。女1: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我们就应该重视传统节日

男和:爱我们的祖国,就从重视传统节日开始。

女和:爱我们的祖国,就从过好传统节日开始 班主任讲话: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人们忙着工作,几乎慢慢地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算知道今天是这个节日,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已无人问津,而同学们早早地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否该重新拾起那些“压箱底”的传统了呢?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题是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相信在召开这次班会之后,班里一定会掀起经久不衰的“回归传统”的热潮!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土、苏”等7个新字,能写“福、羽”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词的大意,了解古诗词描绘的节日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背三首古诗,默写《清明》,领会古诗大意。

教学策略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录了节日习俗的特点,充分挖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赋予了传统节日更丰富的人文情感。

1.创境感知美

教学时可充分挖掘诗歌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在想象世界中用语言文字感受古诗画面之美,在朗诵中领略古诗音韵之美,领略古诗之美。深入探索古诗意境 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分享美,从而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文中解释了一些词,学生可以自由运用这些注释来理解诗的意思。 如果没有注释,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结合课文中的诗句和插图的内容来理解。 例如“元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春节习俗的亲身体验来理解。 可以复习二年级下册的课文——童谣《传统节日》介绍的中国传统节日,然后结合本课的三首古诗词,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习俗,收藏积累描写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可以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爱入国,以朗读为主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突出朗读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引文、模读、听录音、仿读等方法,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加深理解。通过大声朗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熟悉。

教学准备

1、预习大纲:完成《状元课堂·好学例》相应的课文预习作业。

2. 准备资料: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大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 搜索有关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

课程目标

1.认识理解“屠苏”字,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词的节奏感,读出阴郁的情怀。

3、背诵古诗词,理解古诗词描绘的节日场景。

教学过程

第一节设疑解题明诗

1、猜字:一步步展示“元”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是什么字。 让学生感知“元”的意思是“头、开始、第一”。

课件介绍:

“元”字的演变过程

2、解惑:正月初一为什么叫“元日”?

3、交流:你知道春节在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和活动吗?

通过“元”字的演变,理解诗题,就可以交流春节的习俗。

Plate 2 多种形式,读懂诗歌

1、古诗词自由朗读,读法不同。

(1)比较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词。 结合词汇表或参考书,自由阅读《元日》,不流利的部分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听,互相纠正发音。 强调“屠苏”和“通通”的发音。

(3)班内交流与评价。 老师读。

(4) 点名朗读。 (重点检查“爆、涂、变、福”的发音)

(5)推荐一位同学展示阅读。

2.读节奏。

(1) 古诗词韵味十足。 你能试着边打节拍边读一首古诗吗?

(2)学生练习阅读。

(3)教师点名朗读,师生点评。 (课件展示古诗朗读节奏)

课件介绍:

鞭炮/声响/一岁,春风/送温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日日,常放/新桃/换旧符。

(4)在组内敲打节拍,齐声朗读《元日》。

3.抓住要点。

(1)圈定风俗。 朗读古诗词,想想诗人写的春节习俗,试着把它们圈起来。

(2)小组合作理解诗歌。

(3)学生交流、探究。

① 理解“一岁除法”。 (除了:删除,去世)

②了解“屠苏”。 (了解“屠苏酒”,课件展示了关于屠苏酒的信息)

屠苏酒

屠苏酒是我国古代春节饮用的一种药酒,又称隋酒。 相传传统节日的古诗20首,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辟邪防瘟疫。 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 喝屠苏酒,要按照老三的顺序。 原因是过年孩子大一岁,大家都要恭喜,而老人过年就要减寿一岁。 晚点喝就是祝他们长寿。 .

③ 理解“暖”字。 喝了屠苏酒后感觉如何? 它是什么样的?

④认“桃符”。 (课件展示的是《桃花符文》的图片)

桃符是古代过年挂在大门上辟邪的门饰,是春联的前身; 贴桃符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人们通过悬挂桃符来表达美好的愿望,祈求新的一年。

(4)指导写“福”字。

①看“符”字的形状: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传统节日的古诗20首,上面可以刻字,是竹子的开端。

②观察“福”字的结构:上平下大。

③教师书写,学生抄写。

(5)全班交流,老师拍照点评。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要学会看注解、看图来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抓关键词读古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Section 3 读起来很美,想像图

1、创造意境,想象画面。

(1)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2)创造意境,引导想象。

(3)学生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2、引导朗读,体验意境。

(1)再读《元日》,找出最能反映诗人情感的词语。

(2) 学生围圈交流。 “暖”不仅指温暖的春风,还表示温暖的心情; “曈曈”指灿烂的阳光,表示愉快的心情; “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心情愉快。

(3)联系创作背景,体验诗情画意。 (课件展示了王安石的侧面)

课件介绍: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20岁之前,他随父亲走遍大江南北,了解民生之艰辛。 他从21岁开始做地方官,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 王安石49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丞相,主张变法,实行新政。 这首诗写于诗人刚实行丞相新政时,看到过年家家户户忙着过春节的景象,想到改革伊始的新气象,写下了这首诗.

(4)谈谈诗人写这首诗想表达的意思。

(5)按名字朗读全诗。

3.练习背诵古诗词。

要想走进诗人的内心,就要感受诗中的情感。 借助古诗词中的关键词,细细品味,揣摩其意,感同身受。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第 4 节扩展和延伸,读出场景

1.课件展示描写春节的诗歌,学生自由朗读。

孩子们被逼着不睡觉,夜里互相看着欢喜。 ——苏轼《寿隋》

屠苏还没有举起半盏灯,灯前的草地上写着一张桃符。 ——陆游《大雪》

万物迎春送蜡,岁末今夜。 ——戴姑姑《除夕》

2、讨论:谈谈诗人在这三首诗中所描写的令人难忘的春节情景。

3. 课堂作业:在垫子上写“福”字。

(1)学生练习写作。 (提示书写姿势、字的结构布局等)

(二)交流评价。

4、拓展延伸:调查了解春节期间家乡的传统习俗,完成一幅春节画报。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2

一、主题目标

1、了解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风俗以及文化等,了解社会、风土人情,引领孩子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二、活动建议

1、活动内容:

1.阅读有关中国节日的文学作品。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和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积累与中国传统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

2.了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名人。很多的节日与一定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这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比如屈原之于端午节等,了解这些历史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

3.了解民俗风情。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调查了解一些重大的节日的由来和民间习俗,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制作有关传统节日的手抄报,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人文魅力。

2、活动范围

学校、家里、图书馆等。

3、活动方式:

调查访问,查找有关资料,制作手抄报。

4、组织形式

可以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的方式

三、活动指导要点:

1、活动前提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去索取材料,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与传统文节日相关的知识。

2、活动中指导

让学生科学、有礼貌的进行调查访问。准确、及时的汇总、分析资料。有问题与困惑时学会寻求帮助与合作。然后制作手抄报,教师适时指导。但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想法。

3、活动后总结

交流本次研究活动的体会、收获以及感受等,评选出优秀学生

四、安全方面

1、学生外出活动时,注意过往车辆。下雪后,路面比较滑,注意安全。

2、如果是同学结伴活动时,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能大声喧哗,随意打闹,更不能发生争执。

3、制作手抄报时,用文具时要注意安全。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3

活动名称:

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2、能积极用语言描述过节时的特点。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很久以前,我们的'爷爷的爷爷,他们小时候不能和我们现在一样过儿童节、圣诞节,不过他们也会过节,那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2、出示PPT,展示传统节日画面。

(1)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2)师: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事情?

幼:贴春联、挂灯笼、拜年、逛庙会……

出示PPT,帮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节日的氛围。

(3)依次出示其他节日。

3、总结。

这些传统节日,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年都会过这些节日,我们回家到日历本上去找找,不要错过下一个节日哦。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走进春节。

1、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同桌讨论后交流)

(1)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2)走亲戚。师:是呀,从年初一开始,人们就忙着走亲拜友,互相祝福,分享过年的快乐。

(3)压岁钱。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岁”与“邪祟”的“祟”同音,长辈们希望能压住邪祟,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4)贴“倒福”、春联、窗花、年画。(师: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要倒贴?除了贴福,还会贴什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春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引导春联的读法。

(5)放烟花鞭炮。节日的礼花绽放在空中,多美!老师从网上搜集了不少烟花的照片,想看吗?)

(6)挂中国结(出示中国结)同学们,红红的中国结是用一根红丝线缠绕而成的,喜气的中国结让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洋溢着喜庆,团结,象征着世界华人心连心。(挂在黑板上面)

小结: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开的心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红包,不过里面不是压岁钱,却同样是老师对同学们的`祝福。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

要得到红包也不难,老师这里针对春节设计了四关,只要你能闯出一关就能得到老师的红包,大家有信心吗?好,先祝大家马到成功!

3、闯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师:同学们,老师祝贺你们顺利过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也要送大家一首好听的歌《恭喜恭喜》,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拍起自己的手来!

三、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通过这些节日,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很多快乐。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春节以外的一个传统节日,交流并记录你们对它的了解。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请问你们小组讨论的是哪一个节日,在讨论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也讨论了这个节日,有没有要补充的吗?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内容

端午节

1、请学生介绍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吃带黄的五种食品、小孩额头上画王字、胸戴香包、门上挂艾草菖蒲等习俗,以用来避邪、祈求吉祥平安和驱虫……)

2、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师:伟大诗人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爱国主义精神)

2、吃粽子师:介绍嘉兴的粽子五芳斋

3、赛龙舟师: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赛龙舟的视频。

师:赛龙舟还赛出了什么精神?(团结合作、拼搏、力争上游……)

今年的5月28-29日可到嘉兴观看全国性的赛龙舟比赛,亲自感受激动人心的场面。

清明节

1、请学生介绍当地过清明节的习俗(祭祖、上坟、吃青团子)

回忆今年的清明节还除了祭自己先辈外还祭了哪些人?

课件出示本班中的学生网上祭英烈,献花、留言、浏览革命纪念馆和参观烈士陵园照片。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过清明节已不仅仅是祭自己的祖先,还要祭革命先烈及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英雄,并且可以利用网络来祭奠。

2、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交流元宵节(欣赏各种花灯)、中秋节、重阳节……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学到了很多知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节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畅游节日王国。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5

一、指导思想:

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知道它的传说、习俗。

2、通过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来弘扬民族精神。

3、让学生懂得亲情的可贵,能融入集体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三、活动准备:

1、歌曲:《但愿人长久》。

2、学生事先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3、学生进行才艺准备。

4、学生带好月饼。

四、活动过程:

1、中秋习俗交流。

2、故事交流:《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中玉兔》。

3、表演节目

4、朗诵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同学分享自己带来的月饼。

五、活动小结

本文网址://m.wei508.com/wenshudaquan/88919.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