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草之歌课件(优选12篇)
2025-04-14 小草之歌课件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草之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草之歌课件 篇1
【创意说明】
这两首散文诗,形象生动感人,情感美好真挚,语言清丽流畅,是进行朗读训练的上佳文本。教师以其中的一首诗为范本,在精心设计的有序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形象,品味情感,并加以朗读技巧的指导,再以另一首诗作方法实践,自学自读,使学生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感情朗读。
【教学设计】
一、设情境、激兴趣、导入新课
1、设情境:
教师朗读《花之歌》(节选):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2、激兴趣:
老师读得好不好?想不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好?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组歌》,学习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听读、入诗境、绘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播放《浪之歌》的配乐朗诵,学生凝神细听听。
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对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
你在听读中感受的“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不作评点。
3、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浪”的形象的理解,口说无凭,课本为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浪之歌”,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诗句,并把它读出来吧!
4、点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5、总结“浪”的形象:
“浪”的形象感知可能有一定难度,可视课堂情况引导学生先从前4个诗节感知“浪”的热恋中的情人形象,再由后2个诗节感知“浪”多情浪漫的形象特点。
多媒体显示:海岸的情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博爱者
三、品读、察情感、悟意蕴
刚才同学们在朗读诗句时,老师反复地要求同学要读出感情。老师是要告诉你们,诗根情,诗中的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浪之歌》,品味诗中的情感意蕴。
1、学生轻读《浪之歌》,讨论交流。
2、总结:
前4个诗节总体上抒发了热情洋溢的爱恋之情,后2个诗节则抒发了博大深沉的爱恋之情。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多媒体显示:炽热深沉的爱
四、美读、习技巧、传情意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1、重点读后两个诗节,教师作朗读技巧指导。
2、技巧简介:
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挫。
停顿:
⑴生理停顿;
⑵语法停顿;
⑶强调停顿。
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
⑴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⑵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⑶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⑷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五、实践,自主学习《雨之歌》
1、通过刚才对《浪之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现在,请大家自主学习《雨之歌》,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
感知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
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
进入情境。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2、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形象──奉献者,传情使者。
情感──慷慨无私的爱。
3、全体和乐朗读《雨之歌》。
六、结语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寻常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深情地朗读再现了诗情画意。谢谢同学们和老师度过了美好的45分钟!
小草之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掌”等15个生字,会写“杨、桂”等4个生字。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能熟读成诵。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木的特点。
4、了解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作用,初步学习形声字的识字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梧、掌”等15个生字,会写“杨、桂”等4个生字。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能熟读成诵。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作用,初步学习形声字的识字方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树精灵”)你们可真热情!瞧!就是他,可爱的树精灵。他呀,可厉害了,会变成各种各样的树木呢!
他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西苑路上,变成了道路两旁遮天蔽日的--(生:梧桐树)。他又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变成了四季常绿的`--松树,还有高大的--杨树。哈哈,都被聪明的小朋友们发现了呀!瞧瞧!来到校园的树精灵,可一点也不闲着,非要唱首属于自己的儿歌,你们想听吗?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树之歌》。好,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会写的字,可以伸出手指来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讲解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树精灵带来的《树之歌》可有趣了,你们想读吗?那还等什么,拿起书本自己来读一读吧!
2、、师范读
你们读书的声音清晰又好听!听,树精灵在鼓掌呢!老师也想让他夸夸我。接下来老师认真地读,同学们认真地听。
3、自由读,圈画树木名称
树精灵还给我们带来了任务呢!同学们,我是树精灵,你们知道这首儿歌里藏了我多少树木朋友吗?快快自己读一读,找出树木朋友的名字圈起来吧!
同学们,那就赶快去读一读,圈一圈吧!
课件出示树精灵给出的答案,对照圈画好的课文页。
4、认识“木”字旁的生字
(1)认读词语
齐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去拼音领读。
(2)认识形声字出示生字
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木字旁的生字),了解形声字特点。
其实有许多树木名称都有这个特点呢!(课件出示:橡树、石榴树)
(3)挑战词语宝宝(出示课后生词)
5、齐读课文。
同学们,树木朋友我们认识完了,放进课文再来读读吧!树精灵说了,这一次,他要好好听一听树木的名字哦!
6、认识其余生字
同学们,还有一组生字宝宝也想要认识我们。这一组没有什么规律,所以记起来有点难。同桌两人一起读一读吧!读完之后,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识字方法。
你觉得哪一个字最难记呀?你们都用了什么好方法?谁来说一说。请学生来说一说!教师补充“疆”的字理演变,并指生组词。
有了好方法,一定记得更牢了!试着一起读读吧!
7、师生接读认识树木特点
同学们,这次所有字宝宝们都藏进了儿歌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再跟他们熟悉熟悉吧!
(1)师生接读。同学们,树木们各有各的特点,儿歌里是怎样写的呢?
同学们,你们自己能像这样,来读课文吗?
(2)男女生接读。
8、看卡片,识树木
树精灵:同学们,读了课文,认识我们树木家族的朋友了吗?看图说树木名称,请学生领读句子,并把自己认识的树木贴在黑板上。
9、拍手读
这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的有节奏,我们能不能拍着手读一读呢?一起试试吧!
10、问答游戏
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那张老师决定跟大家玩个游戏,我来问你来答。看看谁能够拍着手,有节奏地把答案读出来?
什么树高?杨树高。
什么树壮?榕树壮。
谁的树叶像手掌?梧桐树叶像手掌。
什么秋天叶儿红?枫树秋天叶儿红。
是谁四季披绿装?松柏四季披绿装。
是谁喜暖在南方?木棉喜暖在南方。
是谁耐寒守北疆?桦树耐寒守北疆。
谁和谁是活化石?银杏水杉活化石。
什么开花满院香?金桂开花满院香。
11、看黑板试背课文
难度升级,干脆看着板书试着背一背吧!
三、书写生字
树精灵又来了!树精灵: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那我想你们一定也能把字写好。
观察了解木字旁生字的写法,学习书写“杨”“桂”。自己再写写松、柏。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今天大家认识了我们树木家族,树木朋友们也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天就把这首儿歌送给你们,回家后把树木朋友们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吧!
同学们,再见!
小草之歌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小草之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⒈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
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六、布置作业
将本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
点评: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本设计抓住这一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听读感知——品读欣赏——美读体验——模仿创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地品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而教师在其中引导有方,能够激起学生解读文本,参与体验并创造的热望。整堂课的设计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小草之歌课件 篇5
活动设计
生活中小草随处可见,但是幼儿并不了解小草为了见到阳光茁壮成长而掀掉石头,坚韧生长的品行,为了更容易的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设计了《小草大力士》这一生动地寓言故事,突显小草顽强、执着的性格。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小草坚韧的性格。
2、知道大力士的真(大考吧幼儿教育 )正含义。
活动准备
故事情境图片、嫩芽、蚂蚁、喜鹊、狐狸等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组织孩子进行扳手腕的比赛,选出班里的大力士,引导孩子初步感知大力士的概念,由此引入本节活动主题。
二、基本部分:
1、老师给小朋友讲述故事《小草大力士》的.第一部分,并提问与,小蚂蚁黑黑什么季节爬出了洞?();爬出洞做什么事情?遇到了什么事?();小草为什么一定要把压在身上的石块掀掉拼命往上生长?()。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
2、老师给小朋友讲述《小草大力士》的第二部分,并提问与,花喜鹊告诉了大家一个什么样的好消息?();狐狸说谁的力气最大?蚯蚓说谁的力气最大?();黑黑说谁的力气最大?最后谁有得了第一名?
3、让幼儿带上头饰把故事表演一遍,以童话剧的形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三、结束部分:
带幼儿回教室,让没有表演的幼儿戴上头饰表演一遍看。M.wEi508.coM
四、活动延伸:
父母可以利用休息日带孩子爬山来观察小草从石头缝隙中生长的坚韧品行。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上的特别流畅,幼儿精力非常集中,在授课形式上采用了讲述、提问、演绎的传统授课方式,缺少图片、视频类的直观方式,但并未影响幼儿实现活动目标,其中,课前准备的《小草大力士》童话剧表演,幼儿表演的非常到位,其他幼儿观看的也投入,所以,我觉得这节课活动简单,指教效果还不错。
小草之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
投影补充: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写特记、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
奂山 青冥 飞甍 高垣 睥睨 连亘 霄汉 逾时 倏忽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知识)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外查阅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小草之歌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
a) 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b) 检查朗读情况。
小草之歌课件 篇8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的归类识字儿歌,儿歌共4句话,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等11种树木的特征。儿歌篇幅短小,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二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归类识字,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把识字和朗读指导有机结合。文中的插图与儿歌中的树木对应,直观展示了树木的特点,教学可以依据二年级学生图文学习的特点,用好插图,帮助学生读懂儿歌。
本课要写的10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其中木字旁的字有8个,可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写字经验基础上,重点指导木字旁的字,注意左窄右宽,左右部件相互协调。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发现生字的共同特点,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认识“梧、桐、枫、松、柏、杉、桂、桦”等8个木字旁的生字和“掌、装”2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通过据文找树、图文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了解杨树、榕树、梧桐、枫树、松柏的特点,能背诵课文第一、二句。
3、会写“杨、枫、松、杉、桂”5个带有木字旁的生字,书写时能注意写好笔画有穿插的部分。
教学重点: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认识“梧、桐、枫、松、柏、杉、桂、桦”等8个木字旁的生字和“掌、装”2个生字。
教学难点:通过据文找树、图文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了解杨树、榕树、梧桐、枫树、松柏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无线同屏器、树的图片、树名卡片、实物投影仪。
2、学具准备:四人小组一套树的图片和树名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聊树,揭示课题
1、(出示照片:西湖边的柳树、校园中的树)认一认照片中的树,聊聊怎么认出来的。
2、(出示课题)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正音,圈找树名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拿好课本,做好读书姿势,听老师读儿歌;也可以轻轻地跟老师一起读。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自己读儿歌,既要把句子读正确,还要一边读一边把树的名字圈出来。
3、自读反馈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分句指导读正确。
(2)学生汇报圈出的树名,教师根据汇报,在课件中标出树名。
预设1没有找全树名。请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在课件中补圈树名。
预设2圈画的树名不同。如:有的学生圈“梧桐”,有的圈“梧桐树”。
教师在学生自读课文时,用手机拍下不同的圈法并通过同屏器显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停顿来判断。圈“梧桐”更合适。
4、认读树名
(1)同桌互读、互评。注意读准树名里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2)逐个认读树名。适时出示本地不常见的树的图片;通过图片辨认,知道“松柏”指松树和柏树。
5、齐读儿歌
(三)发现规律,巧记生字1、出示本课带有木字旁的生字“梧、桐、枫、松、柏、杉、桂、桦”,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这些生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1发现都是木字旁的`字。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木字旁”表示字意和树木有关系。这是形旁表意。
预设2发现右半边的字和整个字的读音相近。梳理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右半边字的读音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如“桐、枫、杉”,随机“彡”字源讲解;另一种情况是右半部分的读音和生字读音相近,如“梧、柏、桦、松”。小结:这些字右半部分的读音和整个字的读音有的一样,有的相近。像这样形旁表示意思、声旁表示读音的字叫--形声字。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记生字,很方便。2、运用形声字的规律,猜猜其他树名。出示:橡树、樟树、石榴树。学生尝试认读树名。
(四)据文找树,读懂第一、二句儿歌
1、出示树名:杨树。请学生从学具大信封里找出杨树的图片,并交流找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在“高”字下面画上波浪线,这就是杨树的特点)理解“杨树高”。
2、引导学生从课文里找到有关的信息,读懂树的特点。
(1)学生自读第一、二句儿歌,找到榕树、梧桐、枫树、松柏的特点,用波浪线做记号。
(2)据文找树摆学具:小组合作,根据找到的梧桐、枫树、松柏的特点,从学具小信封里取出树名,和大信封里的图片对应摆放。(同时,邀请一组学生到黑板前面板演)
(3)各小组对照黑板,检查是否摆放得一样,说说这样摆的理由。随机理解:“壮”、“像手掌”、“秋天叶儿红”、“四季披绿装”。随机指导朗读:读出树的特点(可以加上动作、师生对读)。随文识字:“掌、装”(“掌”和“装”也是形声字,通过给“掌”和“装”组词找朋友,帮助识记)。
(4)尝试背诵第一、二句课文(提示:可以看着黑板上的图片来背诵)。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游戏:生字大转盘。(播放根据《课堂作业本》第4题制作的游戏转盘,学生再次认读带有“木字旁”的生字。)2、指导书写5个生字:“杨、枫、松、杉、桂”
(1)引导学生观察要写的生字,交流书写注意点;教师重点指出:5个生字都是左窄右宽,右半部分都有笔画与木字旁有穿插。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笔画穿插最多的“杨”的书写。
(3)学生练写:自主观察余下4个生字有穿插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书写5个生字。注意:笔画正确、左窄右宽、笔画有穿插。
3、展示学生的书写,引导学生评价。
4、二次书写。学生对照“笔画正确、左窄右宽、笔画有穿插”的要求自我评价、打星。
小草之歌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大胆运用撕贴的技能表现出不同外形特征的冬天的树。
2、在撕纸活动中锻炼手指小肌肉的灵活性,发展手脑协调性,感受撕纸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蓝色底板纸人手一张、咖啡色蜡光纸、胶棒
3、展示背景板。
活动过程:
一、欣赏导入。
教师播放PPT课件,欣赏冬天的树,了解树的外形特征。
提问:
1、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大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粗粗的`树干像什么?细细的枝条像什么?
二、出示范作,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棵冬天的大树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呢?(撕贴)应该怎么做?
三、教师示范撕贴冬天的树
1、撕树干
2、撕纸条
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长,有的短。
3、粘贴树干和树枝。
先在蓝色底版纸上贴好树干,再围着树干贴好枝条。
四、幼儿撕贴冬天的树。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撕贴,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大树。
五、讲评展示
1、展示幼儿作品,幼儿相互欣赏。
2、讲评:你觉得那棵大树最美?美在哪里?
小草之歌课件 篇10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各样的小草,了解草的多样性及主要用途。
2、认识有关爱护草坪的标志,知道要爱护小草。
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一起到野外寻找野草,并拔二三棵放入塑料袋内备用。
2、蜡笔、纸张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探究。
1、玩一玩、看一看、比一比、闻一闻,说说各自带来的野草,是什么颜色?它们长得一样吗?有什么用?它们是哪些小动物的食物?
2、带幼儿进入可踩的草地上,(注意清楚草地上的碎石等危险物)用手按一按,赤脚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
3、我们拔的野草与草坪上的.小草有什么不同?
4、人们为什么要种植那么多的草坪?
5、草坪上还是哪些小动物的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二、学习“爱护草地”的有关标志。
1、看一看、猜一猜,这些标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种标志?
三、画标志。以小组为单位,想象并创作标志。
四、将标志贴在标牌上,并组织幼儿将标牌插到幼儿园内的草坪上。
小草之歌课件 篇11
【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以小草自我表白的口吻,唱出自己的心声,唱出自己的自豪感。
【设计理念】
以感情朗读为主线,通过朗读,理解诗歌的含义,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从而产生对小草的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渺、惭、愧”等生字,会写“计、奉、福”等字,理解“渺小、气馁、微不足道、索取”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是本课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或有关小草的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1.有谁读过白居易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可以背出来吗?
2.小草的生命力真强啊!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小草的现代诗《小草之歌》。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之”是“的”的意思。“小草之歌”即“小草的歌”。小草唱什么歌?为什么要唱这首歌?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诗歌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确,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2.认读生字词。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③同桌互读;④“开火车”读(或齐读);⑤与同学交流:哪些字难记?你用什么方法把它记住的?
3.再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4.指名读诗(每人一节),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给他们正音。
5.听课文录音带的范读,注意听诗的停顿、节奏。
6.自由读课文,读出停顿、节奏,并思考诗歌主要写什么。
7.默读诗歌,思考并回答:
第一至第三节写什么?第四至第六节写什么?最后一节写什么?
三、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哪些字容易写错?该注意什么?
2.依照课后田字
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小草之歌》教案》,来自网!
格里的范字,把生字写好。
3.同桌互评。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想:作者从哪几方面赞美了小草?
(三个方面:一是为大自然作出奉献;二是能防洪、固沙及美化环境;三是有顽强的生命力。)
2.细读第一至第三节,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
生1:知道了小草虽然渺小,但并不惭愧,不气馁,因为能为大地献出一点绿。
a.你是从哪里读懂这点的?(第一节。)
b.“渺小”“气馁”是什么意思?
c.这节诗表达小草怎样的心情?(自豪。)
d.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生2:从第二节读懂“小草的地位微不足道,但它不灰心,不计较,因为能为大自然做一丝奉献”。
理解“微不足道”“计较”,指导朗读。
生3:从第三节读懂“小草向大自然索取得很少”,还可以读懂小草不求索取,不图富贵,不讲享受,只讲奉献。
指导朗读:朗读指导应重点指导第一节,其余两节仿照第一节读出自豪感。
3.小结:小草只讲奉献,不求索取,这多么令人佩服呀!让我们怀着对小草的敬佩之情,齐读第一至第三节。
4.细读第四至第六节,想想小草有什么贡献。并想想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5.自由读第四至第六节,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6.检查并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六节。
①小草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呢!齐读最后一节。
②这正如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齐读这首诗。
③用自豪的语气读全诗,读出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④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美美地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三、拓展延伸
自己画幅小草图或从课文选一幅小草图,写上一句或几句赞美的话。
四、布置作业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也可把全诗背下来。
小草之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2.学会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3.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端午赛龙船的精彩场面描写。
2.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有条理的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认真阅读下列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1.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作者像
2.作品:代表作《边城》《长河》等,作品表现湘西美丽的'景色和纯朴的民俗风情。《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三)小组合作解决不懂的地方。
(四)独立完成以下课前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蘸(zhàn)酒 呐(nà)喊 洞穴(xué) 泅(qiú)水 干燥(zào) 擂鼓(léi) 节拍(pāi)
2.除“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哪些被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
答:传统节日——春节[农历01/01] 、元宵节[农历01/15]、清明节[农历04/05]、端午节[农历05/05] 、彝族火把节[农历06/24] 、七夕节[农历07/07]、中秋节[农历08/15] 、重阳节[农历09/09] 、过小年[农历12/23] 、除夕[农历12/30]等。
法定节日——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
3.全文紧扣 端午日 展开,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舟场面,按“ 争看划船 —— 竞追鸭子 —— 结束赛事 ”的思路展开,按 时间 顺序来安排材料。
4.茶峒人过端午有什么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研讨:
■导入激趣: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赛龙舟的场面?并找出相关的句子。
答:⑴正面描写(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两岸人呐喊助威)相结合的方法。
如: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⑵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 实用文书网小编为您推荐小草之歌课件专题,欢迎访问:小草之歌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