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书网

看雪教学设计(收藏11篇)

2025-03-27 看雪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雪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以致背诵。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写景的白描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五环节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导入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2、了解作者及背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主学习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1、初读课文,字找出生字,要求注音:(见学案)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语音,语意读顺,理解课文。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本文的记叙要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说说下列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用了什么手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文中哪句相照应?

3、作者去看雪有哪些物质条件?

4、文中描写湖中雪景用了一串数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5、亭中饮酒的两人见了作者为何“大喜”?

6、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痴”,对这个评价你是如何了解的?

7、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

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四、展示交流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六、布置作业

看雪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近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单元前四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

重点:2、3 难点:3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四)精读课文,品奇景(落实目标2)

1.“看雪”看到了__(原文)的雪景,感受了__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张岱是__人。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营造的悠远脱俗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怀,尤其要引导学生品味“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融入自然达到无我之境,痴迷于山水之乐。

(2)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用资料对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

(五)品读课文,悟痴情(落实目标3)

知人论世、词蕴“痴”情:

资料一:简介及材料“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张岱在年少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清高自赏雅情雅致的人,而是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请看下面的几则材料

资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苦,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资料四: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结合张岱的经历,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品悟文字背后的深情。

大雪独行:大雪三日、俱绝、更定、独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怀。

(分析:空阔、苍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国之中)

偶遇知音:崇祯、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饮、强饮、痴似——痴情即故国之思。(分析:明的纪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别的哀伤)

学生活动:圈点勾画、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期中的深情。同时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预设:柳宗元的《江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曹雪芹写《红楼梦》……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学习语文最终的落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最终的落点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七)作业

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

问题:同是写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作业1主要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业2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认中国文化。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山水之乐

雅趣 世俗之外

痴情 故国之思

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字背后的意蕴。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看雪教学设计 篇3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小时候在家乡北京玩雪的情景,表现了师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指导学生体验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一、谜语导入,融情入境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干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雪)

还记得去年冬天的那一场雪吗,雪非常大,大家还尽情地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呢,能看到真的雪,真好!那么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雪,他们的心情怎样呢?相信这节课你会找到答案的。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12课看雪,伸出小手跟老师书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还想读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找拼音,问同学,还可以查字典。

2、同学们读的很认真,有的同学读了一遍还在认真读,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好老师来考考大家。

指名读,开火车读,领读,齐读。

真是难不倒大家,你们真是识字的小能手。

3、这篇课文题目是看雪,写雪景自然是少不了的',请同学们快速地读,找出课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认真读。(注意:把句子读完整,不漏字、不添字)

三、品读感悟

1、学生读第九自然段。

出示填空:冬天,天上雪花,地上雪毯,树上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雪人,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谁来填空,指名填,谁来连起来读一读,谁还想读。一起读。(听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小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能看到什么?师读

你看到了什么?随机板书:雪地堆打高兴

师:能在这样美丽的雪景中玩耍是多么高兴、幸福的事情啊!你能读出这种高兴和幸福吗?好自己试试。指名读,谁能读得再高兴些,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课件《威海雪景》

师:大地就像穿上了洁白的婚纱,使这洁白的冬天成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太美了,同学们让我们走进雪地,再来美美地读读,注意那些动词,你可以加上动作读。我们班的女生读书一向很有感情,女生读。男同学也不甘落后,你们也来试试,男生读。

师:这段话很美,美的句子我们就要把它积累下来,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背下来了,来我们试试看,不会背的可以看着读。

同学们发现这段话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由景到人的顺序写(初步渗透写作方法)

2、同学们发现这一段中有两个生字“毯装”。

找朋友

出示多媒体。

看老师也给他们找了朋友,谁来读。歇后语、成语、诗词

3、你们都是识字小能手,光认识不行,我们要是能把它们写得漂亮那就更棒。

指导写字(在田字格中)两名学生上黑板书写,评价

4、师:同学们,我们尽情地享受雪带给我们的快乐,那么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到的雪是什么样的?指名读,板书:橱窗里棉花做

你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板书:向往

你能读出他们对雪的向往和喜爱吗?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5、课文中还有他们说的四句话,看谁最先找出来。

出示四句问话,自由读,你从这四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问第一个问题(可根据学生问的情况适当点评)老师也可范读,老师点头。

看第二个问句,谁来问,注意用什么样的语气?(惊奇)师答

第三个问句,指名读,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到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师答

第四个问句,齐读,师强调(什么时候、真)要重读。

6、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同学读老师的话,女同学读中国台湾小朋友的话,其余部分老师来读。

四、融情

隔着海峡,望着宝岛,听着涛声,想着美丽的日月潭。那儿有春节,那儿有龙舟,那儿有浓浓的乡音,只是那里很少有雪,那里的小朋友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同学们,现在你给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打个电话,你想跟他们说什么?板书:盼望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先讲中国台湾小朋友看到的雪是用棉花做成的,再写老师向他们介绍小时候在家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最后讲小朋友想到北京去看雪。对于生长在北方的孩子,他们看雪、玩雪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很难体验到中国台湾小朋友那种企盼的心情。在备课的时候,我想打破常规教学顺序,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急切看的心情。

1、在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抓住第九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把冬天玩雪的美好回忆和中国台湾小朋友的“可怜”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体验中国台湾小朋友那种企盼的心情,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对话放在后面,有了前面的对比做铺垫,就可以水到渠成。另外,也有利于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生在反复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打电话,电话的内容不限制,学生可以结合实际讲自己在威海看到的美丽雪景,邀请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来威海玩,还可以介绍大陆的风景名胜等以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奇闻趣事等。想通过学生的电话表演,巩固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设计是这样的,但结果是很糟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差,时间把握不当。在学习第九自然段的时候,因为这一段文字比较优美,产生让学生积累的想法,因此在操作时读得太多,时间浪费不少。所以后面师生对话部分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知领悟,特别是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没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悟“学生争着问”和“老师深情地说”究竟应该怎样去读?尽管重点词语在屏幕上做特殊标志,但指导朗读依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2、教师备学生不充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不准,总认为学生会按老师设置的方向去走,结果出现许多冷场现象。特别是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老师问: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到橱窗里棉花做的雪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我本认为学生会很快的回答他们很喜欢雪,很想看到真的雪。在我看来是很简单的问题,竟然没有学生回答。现在想想,是老师没有站在他们的认知水平上考虑,他们看雪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根本无法与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产生共鸣。

通过本次优质课的评比,我听了各位老师的课,收获很多,吸取了许多精华,我将不断努力,取长补短,力争使自己在短时间内能适应当前的语文改革。

看雪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义。

2、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诵读法3、资料助读

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文见长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这样评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可张岱却曾说自己“人与文俱不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读其人。

二、检查自读预习情况

1、查字音。特别注意:①强饮(qiǎng)②更定(gēng)

2、查本课文言文知识:

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a。判断句b。倒装句

3、查课文翻译。(复习六字译文法:留、替、调、补、删、增)生逐句翻译。

三、品读课文

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秋月图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图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张岱笔下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冬雪奇景呢?

(一)赏奇景。

1、找出写景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比较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写天地的合一,浑然一体、苍茫辽阔的景象。

3、比较数量词: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

特写镜头中四个量词的使用,使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创造了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一片茫茫辽远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渺如一栗。

4、白描手法:

那么,如果让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我们可能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而张岱在这里并没有用这些。他只是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就勾勒出了苍茫孤寂、天人合一的妙境,这种写法叫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上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张岱在这里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

小结雪景:这段雪景有苍茫孤寂之美,作者用白描手法只用寥寥数语就把那种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渲染了一种苏轼笔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趣。

板书(景美:苍茫孤寂白描)

(二)品痴人

1、齐读开头几句,说说作者有哪些“痴行”?

2、这痴行背后肯定有一颗痴心!结合雪景暗示,结合人物行为,说说张岱是怎样的`人?

预设:与众不同清高孤傲钟情自然超凡脱俗特立独行随性雅致遗世独立

师总结:张岱夜访西湖,独赏雪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不同常人的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个“独”字我们便读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

板书:(人痴:遗世独立)

(三)悟深情

1、PPT出示四条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一: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崇祯17年(1644年),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1647年左右,张岱写成《湖心亭看雪》。

背景资料二:亭中人为“金陵”人,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背景资料三:张岱作品常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时时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的一篇。

背景资料四: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2、“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是金陵人”是写错了吗?

预设:不是,是有意而为。“金陵”是故都。

3、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板书:(情深:故国之思)

四、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苍茫孤寂的西湖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深沉而又真挚的故国之思。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3、搜集描写西湖的诗句,感受西湖四季之美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奇:苍茫孤寂(白描)

人痴:遗世独立

情深:故国之思

看雪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教师提示: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痴心”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彼此彼此……)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五、课堂练习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自我问答 语文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融汇古今,旁征博引,方能扩大学生视野。

看雪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西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㈠整体感知

1板书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亡后头一两年,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等记录明代史事的书,以寄托故国之思。著有《陶庵梦忆》《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板书背景:明即将亡时(明亡于1644年,本文回忆的是1632年的事,本文写于明亡后一两年),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

3请同学朗读书下注解,用笔标注重点字音词义(龙摆尾形式)

4教师领读课文,同学用笔标注重点字音及自然段号和句号。

5找八名同学领读课文四个自然段。(教师随时纠正,同学注意字音和节奏)

6请同学们参照注解,逐句翻译课文。(教师板书)注释

㈠段①

②俱:都绝:没有

㈡段①是:这独:独自往:到

②一:全白:白色

③惟:只有一:数词一痕:像一条印记一点:像一个墨点

一芥:像一片草叶两三粒:像两三个米粒而已:罢了

㈢段①一:一个数量词沸:烧开

②焉得:怎么可能更:还此:这种

④强:勉强白:酒杯而:就其:他们

是:表判断客:客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㈣段①及:到喃喃:小声地不停念叨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7找同学逐句翻译,提问重点词语们,请同学积累。(板书字词)

8教师通译领读课文,过程中学生思考从每句中得到什么信息

㈡深入探究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内容

张岱在下了三天大雪后,在晚上八点到湖心亭去看雪

2你认为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

3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痴,呆子,傻。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分析如何不寻常的?

不寻常的`环境:大三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

4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呆;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大喜,拉着一同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而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5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痴迷?原文回答

请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雪中西湖有什么特点?板书特点。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

宁静清丽,空阔高远使人产生一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7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作者使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板书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征,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两个一,三个与以及恰当的量词,老师来讲一下

①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好处: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清新雅致,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

②一白的一是最大的数字,一痕、一点、一芥的一是最小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写出雪后西湖的空阔高远。

③三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④量词由“痕”到“点”到“芥”到“粒”,在这里变成了名词,而且一个比一个小,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8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刻画了一个宁静空旷、洁白广阔的雪景图的西湖,他为了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情感

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9同学们总结的太好了,但我要告诉你们,其实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我们一起到文中找根据①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②“是金陵人,客此”。金陵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的都城,湖中人的回答勾起了作者对故国的哀思,所以写此文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10如此说来舟子的话起什么作用?含蓄的点明文章主旨。

㈢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之后,追忆自己于雪后去西湖看雪的往事,运用白描手法写了雪后西湖的景色,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

㈣作业:我们能否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景物描写,最好能用景物来表达一种心情(200字左右)

板书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

作者

背景

注释内容特点手法情感

㈠段①

㈡段①

②西湖雪景宁静清丽,白描远离世俗,孤芳自赏

㈢段①空阔高远对故国的思念。

教学反思:

一这种品读法究竟在哪个学年适用?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学力要求达到什么程度?

二这种品读法会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是否切实有效?

三这种品读法和哪些方法结合起来会更大地发挥效力?

四这种品读法最终以什么为评价标着标准?

五我探索这条路究竟是对是错?

看雪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教具: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识字中有关中国台湾岛的“三字经”你们还记得吗?会背的同学大声背出来好吗?是啊,中国台湾和大陆本来是一家,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使海峡两岸骨肉分离,但是两岸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盼望亲人早日团聚。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中国台湾小朋友的心声吧!(板书课题)

2、展示交流:课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拿出来和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自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有多少。(学生、交流,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文字材料。)

二、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还可以查字典认识它们。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2、同桌或小组同学合作,一起读课文。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三、识字

1、选择自己觉得读得最棒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其它同学当评委,为他的表现打星。(师生相机纠正字音)

2、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哪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

四、写字

1、从8个要求会写的字中找到带有提手旁的字:“打、指、接”,用字组词,说说偏旁与字意的关系。

2、回忆以前学过的带有提手旁的'字。学生自主写字。

3、展示学生写字成果,师生评议,相机进行指导。

五、初读

1、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启发想像,中国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教学后记:

12看雪(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教具: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生字朋友,如果现在他们又出现在你面前,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二、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找一找。

3、借助图画,美读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各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4、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地说”的句子。

三、讨论

你觉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表演朗读

老师和学生一起,自由选择角色,朗读全文。

五、写字

1、出示5个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范写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我会连”的内容。

2、画一幅介绍祖国大陆的画,再配上一首小诗,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还可以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板书设计:12看雪

到处洁白

看雪堆雪人盼望祖国早日团圆

打雪仗

看雪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二)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笨吻霸は啊R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钡既胄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3蔽难СJ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活动过程

1闭音听读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余拏一小船ná拥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余强饮三大白而别qiǎng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领悟意境。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崩识痢⒅室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碧致劢涣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①是日,更定矣代词,此,这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都,一概

③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到我十分高兴,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③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着:“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4彼卸辽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诵读中思考上述两个问题,从原文中找到回答的依据。

5碧致刍疃

(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明确:“相公”在“大雪三日,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明确: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3)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明确: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净美精约,简洁通透,写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阔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细微点睛,生气毕显。将静阔衬得更加静阔,而又为清冷增添了丝许活力,由远而近,轻重有致,或泼墨或点染地写意出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在其中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却借影而得神,寥寥数笔,有酣畅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动的灵气。

活动策略

①通过想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景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②请善于画中国画的同学,根据文字所提供的信息,画一幅西湖雪景,感受雪中西湖的冰清玉洁,并了解什么是白描手法。

③诵读“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在和谐的音乐美中感受文辞之简约,意趣之清逸,意境之灵动。

6北冉咸骄

(1)本文借西湖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与柳宗元在《江雪》中所表达的情怀是否相同?

明确:本文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是作者志趣的`外化。作者痴情于自然,痴情于山水,陶然自乐于真性情中。文章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与《江雪》清奇意境、孤高情怀不同。

活动策略:借助比较阅读的手法,比较画面的雪景和各自写到的人的活动,把握画面的基调和人物的情怀。注意对湖中人身份的交代。

(2)课文描写了作者痴心于西湖雪景的情形,谈谈你喜爱自然美景的类似体验。

活动策略: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理解古人的雅趣和情怀。

(三)总结活动

1彼卸撂逦

诵读体悟本文意趣之清逸、意境之灵动、文辞之简约的特点。

2笨瓮馇ㄒ

(1)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2)扩写练习,即对原文加以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

(3)专题研究:湖光山色与中国文人。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陶庵梦忆》痴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凝静清绝

冰清玉洁

秀影浮动

看雪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内容设计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流程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习导入

一、 齐读课文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练习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习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更()定更()有此人毳()衣雾凇()沆砀()强()饮芥()喃喃()痴()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练习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习)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看雪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当堂成诵。

2、学习白描手法,了解这种写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3、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国散文史上什么时候成绩最引人注目吗?

先秦和唐宋时期,如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二、学生介绍张岱及明清小品

三、朗读课文

1、请同学结合书下注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语音读准,语意读顺。

2、听录音,学生学读,尽力根据文章意境理解文意。

3、自主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如有不懂,请教旁边同学。还不能解决的,划出来。

4、集中问题,全班交流。

可能的问题:

1、痴:

⑴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⑵“痴”表现了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

⑶“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⑷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从哪里可看出他的.痴呢?

“独”: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绝”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强饮”,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

(配乐朗读)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量词替代:

“艘”与“叶”,有轻读、漂泊感。

“痕”换成“横”“乐”。

写景的文字,如果是一幅画的话,是哪种画?

⑶文字如此简洁通透,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这就是白描手法,如果是一幅画,你认为是哪种画?

写意山水画。

想象一下这幅画,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下雪景特征)空阔、静寂、悠远脱俗、空灵。

⑷作者为什么对这样的雪景如此痴迷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对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统一和谐。)

文人如此钟情山水,是因为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背诵这几句)

3、叙事:

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情绪的一波三折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

4、背诵:写景几句。

四、总结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它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颇似唐人绝句。今天我们只略饮一勺,略知其味。请大家回家选读张岱的《不二斋》抄在综合本上。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 P585

与柳宗元《江雪》比较

〖板书〗

景:空阔,静寂,雅洁 和谐统一

情:孤傲,不流世俗(脱俗)

痴、痕、点、芥、粒 言简意丰

看雪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义务六年制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课文主要写中国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课件 瑞雪图景 中国地图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 湾 省 商 店 景 洁 讲 毯 银 堆 仗 会认橱盼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中国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中国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第 一 教 时

一、揭题

1、课件出示“雪”,给雪找朋友。(转动的雪花奖励小朋友)。

2、师:雪有这么多朋友,那么你愿意做雪的朋友吗?为什么?

3、师:现在孙老师就带你去见见这位好久未见的朋友。

4、欣赏美丽的雪景。 (课件展示)

师:你能用什么词句来赞美你的朋友。(强调积累的重要)

5、引题: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动人的雪景,巧得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看雪” (出示课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听课文的配乐朗读

2、自由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3、检查词语

台湾省 手指 商店 橱窗 接着

讲话 铺路 地毯 银装 雪仗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出示句式 (谁 干什么?)

板书 看雪

中国台湾孩子 北京

三、深入学习课文

1、读主要内容 你最想知道什么?

2、中国台湾孩子为什么想去北京看看雪?

(1)出示句子: 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2)你认为我们舟山容易见到雪吗?中国台湾比我们还不容易。在20xx年3月,由于冷空气影响,在中国台湾出现了大幅度的降雪,在有些低海拔地区也出现了降雪,那可谓百年仅见。

(3)朗读指导

3、中国台湾的`孩子常看到的雪是怎么样的?

4、用 划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出示句子: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1)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品味这句话,体会“飘、铺、披、”的巧妙运用。

(3)朗读这句话。

(4)仿写句子

麦苗 着 。

大山 着 。

着 。

(5)齐读句子,读到这里,你最想干什么?

(6)欣赏玩雪图。

(7)如果你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了这些你会怎么样?

板书 向往

(8)从哪句话最能看出孩子们对北京的向往?

出示句子: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看看真的雪呢?”

(9)出示地图

找 北京 中国台湾

读句子“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WEI508.COm

(10)你认为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11)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结

1、如今的中国台湾孩子想来北京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他们的愿望回实现。我们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2、出示对联

上联: 炎 黄 子 孙 心 连 心

下联: 海 峡 两 岸 一 家 人

横批: 月 圆 人 圆

本文网址://m.wei508.com/wenshudaquan/107419.html

猜你喜欢

更多